close

  2012年執導《逆光飛翔》(Touch of the Light)而奪下第49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的張榮吉,睽違2年發表的新作《共犯》(Partners in Crime)有別於前作的清新勵志,反倒帶著不同的角色觀點,探討並解構著社會上青少年的內心。若將前作《逆光飛翔》和《共犯》排在一起,不難發現張榮吉導演是個很會將設定「不完美」的角色在螢幕上進行肢解後,再藉由劇情的陳述重新建構觀眾們對這些角色的觀感,進而把電影化為一把無形的鑰匙,不知不覺中為觀眾開啟了不一樣的視野。

 

  在看這部影片前,不少網友及觀眾將《共犯》與2010年在台灣創下高度口碑的日本電影《告白》(Confessions)拿來比較,光看預告片及周邊文宣的感覺其實把兩部電影擺出檯面玩個「張飛打岳飛」的假設性聯想是挺不意外的,同樣以青少年為背景、營造出懸疑感、低飽和度的影片色調等。但在看完後我可以很篤定的說「它們才不一樣!」。

 

  《共犯》在開頭就用了讓人驚豔的水中慢速攝影鏡頭和血流如注的屍體成功抓住了觀眾的目光,加上利用破碎的影像線索慢慢地將大家的導向一個迷宮,忽快忽慢的懸疑節奏發揮得中規中矩,讓一個看似簡單的事件逐漸揭開背後的另一個世界。「只要大家都相信,那就是真的。」這句台詞就像一把尖銳的刀,用力劃開了那扇薄紗,這個社會上每個人心知肚明卻又不敢承認的現實--謊言。當是非對錯、青紅皂白被煽動後,黑的會變白而白的卻轉黑,《共犯》中的橋段帶著些許諷刺,的確為它在氣氛上加了不少分數,如同面對發現屍體的學生進行課後輔導的老師身上的態度,以及學校主任沒有先肯定學生們的機警行為,反倒先斥責給予他壞印象的學生老是帶來麻煩。若《逆光飛翔》是要給大家創造出可以翱翔的天空,那《共犯》就是想在那美麗的藍天中打出一個黑洞,並且讓洞越來越大,直到壟罩整片天空為止。

 

  儘管《共犯》在塑造懸疑的影片節奏尚欠火侯,片中素人演員的表現也不到特別突出,某些劇情線不太完整。不過這部電影所建立的「孤寂感」氣氛相當濃厚,無論是誰,在被認同、理解前,要生存必定要學著如何與孤獨共處,我們無法打倒它、擺脫它,更不能被它擊垮!法國作家卡謬的《異鄉人》書中一句名言:「我從未如此深刻感受到,我與自己的距離如此遙遠,卻如此真實地存在於世。」,對照結尾真相大白的時刻,片中每個角色的呈現皆是如此的寂寞與失落,也呼應著《異鄉人》裡的迷惘、痛苦及孤獨...

 

【卡提諾論壇刊登】:http://ck101.com/thread-3084344-1-1.html

【KingNet影音台】: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6547&c=BN0043

arrow
arrow

    qoo9551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